自古孔庙无南门,西安孔庙代替南门的是一道影壁,叫做塞门,孔庙二字是由清朝末年的陕西著名书法家刘晖题写。
影壁后面有泮池,为半圆形水池,间有座泮水桥。春秋时孔子在鲁讲学于泮水之滨,并建立学校,因此泮池是孔庙不可缺少的标志性建筑。西安孔庙现存的泮池是元代修建的。
泮池北面有一道石门,叫棂星门,这是正式进入孔庙的第一道大门。
棂星是二十八宿之一,古代皇帝祭天,要先祭棂星。文庙修棂星门,象征祭孔如同祭天,亦暗喻孔子犹如天上施行数化,广育英才的棂星。
西安孔庙棂星门始建于元代,门额刻文庙二字,门额刻德配天地,西门额刻道冠古今,用以形容孔子至高的德业和无上的地位。
穿过棂星门,步入林荫道,迎面是一座面阔三间的古代建筑,这就是孔庙的戟门,因祭孔时在门两侧陈列仪仗性的礼兵器戟而得名。
屹立在戟门西北处的一匹圆雕石马,是目前发现的唯一有大夏记年的文物,称为大夏石马。
大夏是晋十六公元407年时代匈奴人建立的家,立仅有25年,占有陕西北部及内蒙古部分地区,建都统万城今陕西省靖边县白城子,后攻取长安,由其子赫连璝镇守,领大将军雍州牧录南台尚书。
在石马足下可以看到大夏真兴六年大将军等字样,风格朴实雄健,正是大夏的铁骑神骏征战南北的纪念与见证。
在戟门的北处,有一宝景云钟,该钟因铸于唐睿宗景云二年711而得名。
景云钟以青铜铸造,重约六吨,钟体分为上下三部分,以龙凤狮牛鹤等动物图案作为装饰,32枚钟乳起着强固钟体和协调音质的作用。
钟身铸有铭文292字,由唐睿宗李旦撰文并书写,内容记述了道教的神秘玄妙和对景云钟的夸赞,说钟声振响,可以报时辰,可以献福瑞,可以穿透阴霾,可以振聋发聩。
碑林,是西安碑林博物馆的主体陈列,因碑石如林而得名,这里是古代书法艺术的殿堂。
碑林的形成,要追溯到北宋元佑二年1087,在历史上,这个时期刚刚经过五代十的战火摧残,进入文化的整合时期。
面对文化毁灭的悲哀,特别是一批唐代重要碑石被弃于荒野,毁于战火的残局,一些文人学者便有了拯救文化集藏碑石的愿望。
在他们的精心策划下,终于在这一年将第一批碑石移入府学之北墉碑林现址,随即开始了文化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集藏碑石活动。碑林二字出自清代著名爱将领林则徐之手
家级文物石台孝经,它是碑林众多碑石体积最大形制最独特,移入西安碑林最早,而且构筑在碑林轴线的聚焦点上,成为迎客第一碑,距今已有九百余年,是碑林最早的藏品之一。
孝经是孔子的学生曾参记述他与孔子的交谈语录,主要内容是讲孝悌之道。
石台孝经,刻于唐天宝四年745,由唐玄宗李隆基作序注释并书写,因为整块巨石立于三层石台之上而得名。碑身高620厘米,呈长方柱体,四面刻字,每面宽120厘米,碑头上雕刻着灵芝云纹簇拥的双层花冠,三层石台四刻饰有瑞兽蔓草等图案。
石台孝经之所以名播寰宇,其主要原因就是它的书法。李隆基的隶书用笔丰腴华丽,结构庄严恢宏,充分印证了开元盛世的堂皇和大唐基业的雄伟。石台孝经局部
加圣号诏碑元皇庆二年1313,赵世延书并跋。
此碑上镌刻元大德十一年1307朝廷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的皇帝圣旨。下截是当时的奉大夫陕西诸道行御史台侍御史赵世延记述此事的跋文。
将古代的儒家经典镌刻在石头上以利学与流传,是一项伟大的文化工程。
开成石经因刻成于唐文宗开年837而得名,刻114石,每石高2米多,均两面刻字,总计228面,内容介绍易尚书诗经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及孝经论语尔雅等十二部儒家经典,计160卷,65万多字,被称为最重最大的一部石刻图书,有着石质图书馆之誉。
颜氏家庙碑 唐建元年780颜真卿撰并书,李阳冰篆额。此碑是颜真卿为其父立的家庙碑,碑文四面刻,叙述颜氏先世和家族的仕途经历,以及后代的学问事业等。
峄山刻石是秦始皇首次巡时刻于峄山今山邹县的纪功刻石,刻于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相传为李斯篆书。碑石高218厘米,宽84厘米,两面刻字。
宝级文物曹全碑,刻于汉二年185,碑高272厘米,宽95厘米。碑主曹全是汉灵帝时的郃阳县令,曾率军征战疏勒,立过赫赫战功,而且任官期间清正廉洁,为百姓所拥戴。这通碑石就是百姓和官吏为曹全集资刻立的,碑阴刻有当时捐钱人的名单。
宝级文物巜皇甫诞碑,刻于唐贞观年间627一649,于志宁撰,欧阳询书。碑高268厘米,宽96厘米。此碑是初唐楷书四大家之一的欧阳询代表之作。
道因法师碑,刻于唐龙朔三年663,李俨撰文,欧阳通书。碑高312厘米,宽103厘米。记述了道因法师出家求法和曾在大慈寺协助玄奘翻译佛经的经历,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宝级文物多宝塔感应碑,刻于唐天宝十一年752,岑勋撰文,颜真卿书。碑高285厘米,宽102厘米。
被誉为楷书第一人的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在书法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他一生勤于书法,所书碑石七十余种,可惜保留至今的仅有十多种,而为西安碑林收藏的颜真卿不同时期的著名碑石竟有七种。
张旭字伯高,以草书著称,神奇飘逸,是继汉代张芝以后的又一草圣,而且是狂草书体的鼻祖。
其人嗜酒如命,每喝必醉,而且酒后呼喊奔走奋笔疾书,兴奋至极甚至用头发蘸墨书写,状态几颠狂,所以被人们戏称张颠。
他的草书在唐代曾与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誉为三绝。
怀素725一785,字藏真,是张旭之后以狂继颠的又一位草书巨匠。与张旭相同的是,怀素虽为和尚,但喜欢喝酒,并乘着酒兴挥笔作书,因此便有了狂素之称。
达摩面壁图和达摩渡图, 清1644一1911风颠和尚绘。
达摩是南天竺今印度王子,于梁普通元年520泛海达广州,被梁武帝迎至金陵谈佛理,语不投机,达摩乃折苇渡江入魏,居河南嵩山少林寺,终日面壁达九年之久,是禅宗初祖。
草书千字文,明万历年间1573一1620朱敬鑉书。
盛惇崇临坡书,清1644一1911盛惇崇书。
关帝诗竹, 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韩宰临摹。此图刻修竹两竿,竹叶组成不谢君意,丹青独立名。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五言绝句。题名关帝诗竹,是当时文人附会关羽而拼组的文字游戏。
魁星点斗图,清同治年间1862一1874马德昭绘。古代科举以五经取士,每经首选一人成为魁,所以当时学宫多筑有魁星楼,塑造魁星点斗像奉祀。
此图以儒家提倡的正心修身,克己复礼八字组成魁星形象,一脚翘起托一斗字,一脚立鳌字上,取魁星点斗独占鳌头之意,形象生动,拼字巧妙。
康熙皇帝榜书宁静致远,刻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螭首方跌,碑高310厘米,宽83厘米。
康熙皇帝在清朝帝王是一位善书者,书法规矩,各体皆能,特别长于榜书大字。宁静致远四字笔墨丰润,间架严谨而稳,端庄而舒畅。
封建官员的座右铭官箴刻石,此碑又称居官箴言,刻于清代道光四年1824,石呈横长方形,高83厘米,宽209厘米。撰者年富,是清代的山巡抚,居官廉能而有威严,这段箴语在清代广为传播,在山浙江等地均有摹刻。
一笔寿刻于清同治三年1864,一笔虎刻于清同治五年1866,均为清代四川人马德昭一笔草书,字径均在150厘米左右,很受世人的喜爱。
西安碑林博物馆内的石刻艺术展厅,始建于1963年,匾额上的西安石刻艺术室七个大字为陈毅元帅所题。
这里的石刻宏阔精美,富丽生动,被誉为我第一座大型室内石刻艺术室。
展厅外的明清石刻栓马桩,是纯真质朴的民间雕刻工艺作品。
唐老君像家级文物,高190厘米,这件塑像原立于临潼骊山老君殿,是唐华清宫朝元阁内的遗物。
老君即老子,春秋时期的思想家,道家创始人。据说这尊老君像是安禄山为了取悦于唐玄宗,于开元天宝年间,从幽州范阳令名工巧匠用汉白玉雕成进贡朝廷的。老君像雕刻的细致入微,生动自然,是唐代雕刻艺术的佳作。
献陵石犀家级文物,唐贞观九年635,高212厘米,长182厘米,宽85厘米,重达10吨,原立于唐高祖李渊献陵前。
这件作品体积硕大,造型独特,形象生动,实为唐代陵墓石刻艺术的精品之作。
昭陵六骏,是安放在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寝昭陵司马道上的六件著名石刻的总称,它们的原型是李世民在开战争曾经骑过并且壮烈战死的六匹战马。
雕刻于唐贞观十年636,由唐代大画家阎立本主持设计并选用名匠雕而成。浮雕大约高171厘米,宽205厘米。唐太宗李世民还亲自为每匹战马写了赞辞,由著名书法家欧阳询书写在每件浮雕的右上角。
展厅内的这些石刻文物,选材多样,用途广泛,雕刻精美,将实用性和艺术性结合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唐代碑首,高127厘米,宽157厘米,厚45厘米。
西安碑林博物馆,从公元1087年第一批碑石移入此地,经历代精心呵护,鼎力蒐藏,直到1938年设立碑林研究委员会,1944年建立陕西省历史博物馆,1950年更名为西北历史陈列馆,1952年改称西北历史博物馆,1955年至1991年又改为陕西省博物馆,1993年1月正式命名为西安碑林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馆以其收藏文物数量多体量大门类专价值高,文化艺术内涵博大精深而傲视群伦,名播天下。
西安碑林博物馆,被誉为方文化的宝库书法艺术的渊薮汉唐石刻精品的殿堂。1961年公布为全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20年11月19日拍摄于西安碑林博物馆,11月28日编辑于西安文景区家。部分照片和文字选自网络,特向作者致谢
作者王新民
责编方迎欣白浪情